晶报:红卫兵墓园,值得更多人去看看
这里的每一个死者都是那场运动的殉葬品,每一块墓碑都是一根 文革 的耻辱柱即将到来的这个清明节,重庆 文革 红卫兵墓园将对外开放。走进它,你将近距离触摸那一页沉重的历史,正视、反思那一场空前的人类浩劫。作为一个全国仅有的保存完整的 文革 墓群,重庆红卫兵墓园每一块墓碑上都镌刻着文革战团 八一五 派死者的名字,墓园里埋葬着上百名红卫兵和造反派。他们基本上都是在1967年5月至8月间被打死的中学红卫兵和重庆厂矿企事业的工人造反派,年纪大多在十几岁或二三十岁,最小的仅11岁 还是一个十足的孩子。可以说,这里的每一个死者都是那场运动的殉葬品,每一块墓碑都是一根 文革 的耻辱柱。事实上,该墓园在被重庆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前,曾多次面临存废争议。一方赞成把墓地炸掉,以 清除 文革 遗迹与 文革 记忆 ;而另一方则希望把它保留下来以警示后人。时间将证明,保留这一个墓园的思路是对的。以史为鉴,我们留给历史的不仅仅是回忆录,是档案与文件里的结论性报告,还应有文字与图像之外的物证,比如这些承载特殊记忆的墓碑。向公众开放它,说明我们至少有了直面 文革 的勇气。让更多人去看看它,了解它,认识它,被有意无意扭曲的历史真相,才能在更多人心中逐步得到还原。不容否认的是,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沉重的人间悲剧似乎正在褪去凝重的色彩。苦难被掩盖、消解甚至被消费,许多不曾经历 文革 的年轻人,对那一段历史甚至充满了不切实际的绮丽想像。一些人因为对现实不满,转而从 文革 那里寻找一种虚妄的快感。他们没有想到,当今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不是因改革而起,而恰恰是改革不彻底所造成的。而改革不彻底,某种程度上正是源于对 文革 的反思不彻底。崇尚暴力、摧残人性、不承认人类的普遍价值、不尊重超越于各种身份标签之上的生命的 文革 病毒,仍然藏在社会的肌体里蠢蠢欲动。学会面对,是学会反思的第一步。从这个角度看,我们不但需要通过开放重庆红卫兵墓园来警醒世人,还需要借助更多形式来全方位还原历史,让更多人通过反思打破坚冰,挣脱桎梏。例如,不久前结束的全国两会上,导演冯小刚以*协委员身份呼吁准许拍摄文化大革命题材的电影,表示 拍这样的电影是用来反省的 反思 文革 ,让更多人认识 文革 ,改革才能走得更远。